济南市博物馆文物鉴定活动依然“吸睛” 收藏爱好者排队“鉴宝”
文章来源济南日报 记者:文/图 赵晓林 编辑:郭锐
5月17日上午,记者在9点多来到济南市博物馆时,博物馆内的博雅堂内已经坐满了来自济南市和周边多地的收藏爱好者,他们都是来参加“公益性文物鉴定咨询服务活动”的。本次活动是为迎接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到来,规范和引导民间收藏行为,满足民间收藏爱好者对自有藏品在收藏价值、文化价值等方面的鉴定需求,由济南市博物馆、济南文物保护与收藏协会、济南市博物馆协会共同举办。
据介绍,每年到博物馆日时,济南市博物馆与济南市文物保护与收藏协会都要举办类似的免费鉴宝活动,每次都能吸引众多收藏爱好者参加。
本次参与鉴定的文物专家分别为:瓷器鉴定专家陈玉泉,为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资源学院文物系客座教授,山东艺术学院文化遗产系古陶瓷研究员;
杂项鉴定专家马建国,为中国高级珠宝艺术品鉴定评估师,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人文艺术研究院鉴定委员会主任,中国香文化传承人;
书画鉴定专家冶山,为济南文物保护与收藏协会书画、篆刻专业委员会主任,书画鉴赏家、鉴定专家,从事书画、篆刻收藏研究30余年;
青铜器鉴定专家李军,为济南文物保护与收藏协会青铜专业委员会主任、青铜鉴定专家、收藏家,国家网注高级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师;
玉器鉴定专家马力骍,为济南文物保护与收藏协会玉器收藏专业委员会主任,玉器、古陶瓷鉴定专家、收藏家,实战经验丰富,对高古玉、现代玉均有较深的研究。
10点,鉴宝活动开始。本次文物鉴定范围分为书画、青铜器、陶瓷、玉器、杂项五个类别,拿着各类藏品的收藏者按照顺序到鉴宝台请各位专家鉴定。
记者在现场看到,参加鉴定的收藏爱好者带来的收藏品种类非常丰富,其中数量最多的是书画、陶瓷和玉器类。收藏者都十分踊跃,最少的也是带来两件,有的人带来的收藏品甚至多达10余件,可以看出民间收藏的热度之高。
在陶瓷鉴定区,陈玉泉发现了几件“好东西”,比如金元时期的钧窑青蛙砚滴、清代瓷盘等,虽然都不能算是珍品,但在民间收藏中也是属于比较难得藏品了。在玉器类藏品中,很多收藏者带来的都是近些年来制作的新玉器,和田玉、翡翠等都有,但整体看都是属于普通收藏品。
书画类藏品数量较多,这和书画收藏爱好者更为普及有关。不过,经过一早上的鉴定,并未发现近现代之前的书画精品,大都是现代书画作品,其中有几件是当代书画名家的作品,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在青铜器类方面,收藏爱好者带来的大都是古代的铜钱和近代的大洋等,这类藏品较为常见,但仿制的也是比较多。
杂项类藏品的种类就多了,紫砂、金银器、骨制品、木器等等都有,专家也是一一为收藏者认真鉴定。
在鉴定的同时,几位专家还向收藏者认真讲解了相关的收藏知识,对他们的收藏品进行了分析、讲解,告知他们要想收藏的好,就必须先全面学习收藏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收藏市场上购藏到真正的收藏品,才能避免或减少“交学费”。收藏者们也表示,经过今天的鉴定活动,不仅是知道了自己藏品的真实情况,还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收藏知识,对今后更好的收藏很有帮助。
据初步统计,到中午12点,参加鉴定的收藏爱好者达到100多人,专家们鉴定的各类收藏品多达数百件,充分说明民间收藏还是非常火热,收藏人群还在不断扩大,也说明了当前收藏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广泛、深入。
济南市博物馆和济南文物保护与收藏协会方面表示,今天的鉴定活动非常圆满,得到了广大收藏爱好者的称赞。今后将继续举办类似的活动,为广大市民和收藏爱好者服务,为济南市的文物保护和民间收藏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更大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