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井和迎祥宫碑说明牌揭牌仪式举行

首页标题    通知公告    舜井和迎祥宫碑说明牌揭牌仪式举行

      1月21日早上,在舜井街上举办了一场独特的文化活动——舜井和“迎祥宫碑”说明牌揭牌仪式。本次活动是由济南市历下区大明湖街道办事处发起组织,济南文物保护与收藏协会具体实施的“舜井及迎祥宫碑展示利用提升改造工程”的一部分。民建山东省二支部、农工党济南高新区总支部参与了本次保护提升工作。山东省、济南市和历下区的相关领导参加了活动。

     说明牌告诉游客舜井和迎祥宫碑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活动开始后,首先由相关领导对舜井的说明牌进行揭牌。据介绍,舜井的口沿原有一条铁链,但因为各种原因,铁链掉落在井中,使得这处历史景观失去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和内涵。此次,在保持文物的历史真实性、尊重文物历史原貌、不改变文物原状、充分保护文物安全的前提下,由济南文物保护与收藏协会对舜井原有的铁链进行了打捞、修复,并且专门打造了一个“古代”的大石锁,将铁链的一头拴在石锁上,另一头置于井中,恢复了“舜井锁蛟龙”的历史景象。在舜井护栏的后方新设置了宣传展示牌,上面用中英两种文字对舜井的由来、传说等进行了说明,让市民和外地游客能更加了解这眼古井,同时也是名泉的历史。

   据济南文物保护与收藏协会介绍,本次保护提升具体方案的第一点是舜井铁锁链的安全加固。在保持文物历史原貌的原则下,对舜井粗大锁链进行了安全加固,避免无人监管下游客意外将锁链移动滑入井中,造成文物及人员安全损伤事故出现。在保护提升工程中,工程人员按照传统寓意“舜井锁蛟”重新设计、雕刻制作了新石锁放置在井口南侧,增加舜井的传统样式和文化属性。同时固定铁链,使得铁链更加安全,也能让游客可以更加直观的理解井内配置锁、链的意义。同时,由于井口四周地面均配有精美的石雕纹饰,此次采取的加固和美化方式既符合传统文化及审美,又不会对地面纹饰造成遮挡及损伤,两者在风格、表现形式和展现传统文化等方面比较一致,非常和谐。增加舜井和“迎祥宫碑”相关历史文化信息展示说明牌,便于游客了解两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相关知识,提高游客对其宣传、拍照、打卡的兴趣度,提升济南历史文化的宣传度,起到对济南城市文物整体的认知度与美誉度,让这两处济南市重要的历史遗迹以一种新的面貌重新亮相,再次成为济南人眼中和心中的“明星”。

  古代有多位文化名人为舜井作诗立碑

  舜井街因舜井而得名,在济南是一条家喻户晓的、有着千年历史的老街。相传4000年前大舜淘浚此井。明崇祯十三年(1640)《历城县志·建置考》(清康熙六十一年增刻本)中载有“南门内大街”。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历城县志·地域考》载为“南门里大街”。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始载为“南门里大街”“舜井街”。1980年,将舜庙街并入,三街合并命名为舜井街。

  舜井,也叫舜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据古籍记载:“舜幼年丧母,后母与弟骗大舜淘井,然后落开下石,大舜幸得井下溶洞逃出,也因此发掘出一处甘泉,人称舜泉,也即舜井”。舜井在正史中最早统称于历山之下,唐代时的记载明确其位置即在现在舜井街位置。宋代习称“舜泉”。相传,古时济南常发大水。大禹将发水的蛟捉住,用粗如手腕的锁蛟铁链及几百斤重的石锁,将蛟锁到舜井里,即“舜井锁蛟”。从此,济南再不发水灾,保护了一方平安。

  舜井在历史上名气很大,欧阳修、曾巩、苏辙、元好问等多有诗文题留。欧阳修作有《舜泉》诗,苏轼曾书写立碑。曾在济南做官的曾巩也有诗赞曰:“山麓归耕谜故垄,井干余汲见飞泉。清涵广陌能成雨,冷侵平湖别有天。南狩一时成往事,重华千古似当年。更应此水无休歇,余泽人间世世传。”

   舜井所在的街上还曾建有舜祠(亦称舜庙),规模宏大,殿堂宏伟,松柏苍翠,被誉为“松韵南薰”,曾是济南十六景之一。庙内还有娥英祠,供有娥皇、女英神像。舜井边立有“龙虎护法”石碑,供有“圣井龙泉通海渊之神”木牌。

  济南市区内唯一的还竖立着的元代石碑

    迎祥宫碑是“迎祥宫”的遗物。迎祥宫初建于元至元十年(1273),当时舜祠已经荒废。丘处机弟子陈志渊看中济南人对大舜有强烈的敬畏之心,选在舜祠右侧空地兴建宫殿。又经其弟子赵志信等人不断努力,把迎祥宫建成了济南的“府城胜处”,上为皇家祝祷,下为邦民祈福,成为济南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全真宫观。宫内的“迎祥宫碑”为元代至治三年(1323)所立,元代散曲家张养浩篆额,元代状元、历史学家张起岩撰文并书。但自明朝起,迎祥宫随着官方对舜祠的不断扩建逐步缩小。不过舜祠作为祭祀场所需要道士主持,迎祥宫作为道士居得以保存。据考证,迎祥宫至少延续了600余年才消亡,至今只有迎祥宫碑一件遗物了。

   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原院长李铭在活动现场告诉记者,迎祥宫碑是非常重要,非常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文物,也是现在济南市区内唯一的一通还竖立着的元代石碑。而此碑最重要的文化元素即张养浩与张起岩两人的书法遗迹。“二张”声名显赫,均为名噪一时的文人,他们合书的碑刻存世目前只发现这一通。更为可贵的,碑文记载了道教全真派在济南地区的初期发展史,以及自金代兴定庚辰年(1220)至元代至治三年300余年内,舜祠和迎祥宫的建造重修情况。

  李铭还介绍,在1985年舜井商业街拆迁工程中,在原舜祠旧址的民居墙壁中,发现了被用砖砌保护起来的迎祥宫碑。当时该碑多处损伤,还有断裂,经修复粘接后,才得以恢复原貌。这是济南市唯一见证舜井街历史的历史文物和文字文物,是迎祥宫的历史见证物,更是济南市一件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后来,因为街道的改造等原因,这通石碑经过了三次迁移,最终竖立在现在的位置。此次舜井和迎祥宫碑新添的说明牌,对于普及两处文物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和增加济南历史文物的影响力有很好的提升作用。(转自济南日报·爱济南 记者:赵晓林)